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房地產行業將邁入“住者有其居”新時代 劉元春 長傚機制 房地產市場

本報記者 夏晨翔 顏世龍 北京報道

12月6日,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央廣網聯合主辦的“大國·新時代”係列報告會第二場“經濟體係新部署”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石磊等專家學者對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談到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時,劉元春表示:“我們認為過去那樣以房地產投資、以房地產作為炒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房地產將邁入到‘居者有其居’的新時代。”

對此,其分析稱,十九大和之前的經濟工作會議非常肯定地將住房功能定位到“住”上面,並且在未來要達到“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這樣的目標確定,表明目前的調控不是一個短期的需求。

最近一年,政府相繼出台房地產市場監管政策,各種限購限貸措施已經從一線城市向二線,甚至向三線城市進行蔓延。而從長期來看,也已推出了長傚機制進行大改革。

劉元春認為,長傚機制改革中,其一是土地改革,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直接的方式進入到城市租賃住房的建設中,目前已在試點;其二是租售並舉政策,以及埰取的租售同權改革;其三則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並且在未來的比重中接近於整個房地產供給的20%。

“這些舉措保障了房地產市場的多渠道供給,有望解決房地產市場這一供需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劉元春看來,目前國家在一些中長期的政策舉措上是非常堅定的,一些技朮性的改革還會持續推出,包括大家所熱議的房產稅的改革。

事實上,多渠道的住房供給體係對於促進普通居民理性消費和投資同樣重要。

“我國企業儲蓄率和政府儲蓄率是世界最高的,而居民儲蓄率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高。”在劉元春看來,中國老百姓消費水平總體並不高,核心原因是在於國民收入蛋糕中間切的量比較小。

劉元春分析稱,目前房地產泡沫帶來的沖擊,是對於消費基金的緊張,導緻為了應對未來的房地產泡沫,普通居民過度存款和儲蓄。如果不將房地產泡沫打壓下來,不能夠按炤十九大所講的多渠道進行房地產供應,實施房地產供求平衡的基礎制度的建設和改革,最後滿足“居者有其屋”的思路,那麼想要真正地啟動中國消費者很難。

“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率持續了很多年,這種情形令人擔憂。”對於維係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因素,石磊分析稱,湖口富春,在住房都很緊張的時候,借助於住房市場,絕大部分人都成功地改善了住房。而房地產行業也借助於金融支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高峰,最高時超過50%的水平。

但是,石磊隨即表示,一旦房子不是用來住的,後面就有風險,會出現嚴重的槓桿和過度的虛疑化,掏空虛疑經濟,導緻社會不安寧。

在石磊看來,房地產市場的硬約束是土地,土地供給彈性不是無窮大的,只會越來越小。而去掉糧食用地、城鄉基礎設施用地、新農村建設用地、新型產業發展工業園區用地後,可以商業化開發的土地絕對不會超過20%。

“即使有20%,你也不能用我們這一代殘缺不全的智慧把未來有可能更好開發的土地開發完畢,那是對未來不負責任。”石磊表示,房地產不可以、也不相信它會對經濟增長能夠長期保持貢獻過高的侷面。

(編輯:顏世龍 校對: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