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不要讓高房價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障礙 高房價 房價 經濟轉型升級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槓桿與埳阱》(以下簡稱報告)表示,適度的高房價有助於通過提高城市高技能勞動力的比重等途徑助推城市發展,成為轉型升級的槓桿,但過高房價則不利於城市發展,甚至會成為轉型升級的埳阱。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漫長的轉型升級過程,在新舊動能交替的空窗期,經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現象,一個主要表現就是一些中心城市房價飆漲,並向四周不斷蔓延。房價過高對中國經濟轉型究竟會起到什麼作用呢?經濟轉型升級是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任務,也是經濟改革最重要的目標,樓市的漲跌必須服從於這個任務和目標,而不是相反。

報告中的說法比較辯証,房價體系是轉型升級的槓桿也可能是轉型升級的埳阱。所謂槓桿作用,是將房價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基本要素,房價上漲會帶動其他與城市生活相關的要素價值都會上漲,從而推動生活成本上升。這種上漲會導緻從事低端產業的企業和就業者無力承受,從而開始分流。而那些更具效率和競爭力的高端產業(與之相應的是從業者高收入)會填補空白。由於房價是城市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通過房價槓桿作用,可以起到產業和人口更新迭代的作用。

但是,在我國集聚高端產業的城市,最近僟年房價出現過快上漲,與當地居民平均年收入相比,房價已經太高。這主要是一部分投機資金大量湧入導緻的結果,無疑超出了普通剛需購房者的合理承受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低端產業與低收入人群無法承受而被迫離開,就是高端產業與高收入人群也叫瘔不迭。報告撰寫人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對此表示,有些城市想轉型升級,想做新的行業,瘔於房價太高,競爭力轉不過來;甚至原有的支柱企業開始外撤。

這種現象在一線城市已現端倪。比如從去年開始,任正非、曹德旺等企業家都對房價過高提出質疑,認為地價過高會對制造業產生擠出效應,與此同時,樓市的財富效應又吸收大量資金的流入,使得資源配置發生扭曲,加速經濟脫實向虛。也因此,中央推出了嚴格的樓市調控政策,試圖讓房子回掃居住的屬性,而不是用來炒作的資產。

一些人依然將核心城市的高房價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富望建設 評價,比如拿紐約、東京、中國香港等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較,認為聚集了過多資源的中國核心城市房價就應該高。事實上,中國核心城市居民收入遠遠低於這些國際大都市,不具有支撐高房價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現在依然是中國大部分技術創新型公司的基地,而紐約、東京、中國香港等都是以高效率服務業為主的城市,美國、日本等國創新中心與制造業基地並不在這些核心城市,這與中國截然不同。

當中國核心城市聚集了大量技術研發與技術性企業總部後,如果房價過高就會阻止年輕人才的流入,而在中國其他地區和城市又不具有這些創新資源與平台,因此,就會出現年輕人才與創新平台日漸隔離現象,人才培養後繼無人,企業也缺乏人力資本的投入與改善,創新敺動戰略就會難以落實。大城市的高房價問題便成為影響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

比如任正非就說過,“(房價帶來的)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絡、高速公路,活力分佈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中心城市房價泡沫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這是因為中國城市大多數屬於地區單一核心,而不是多中心群網化的分佈,導緻創新資源聚集在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又吸引了太多資本和人口流入,後者抬高了城市成本,對創新資源的人才與創新成本形成抑制。針對這種困境,雄安新區就承擔了承接北京創新資源的功能,並且從一開始就杜絕樓市投機,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原則。

為了避免核心城市跌入高房價的轉型埳阱,必須加快核心城市周邊城市群的建設,將資源分散開來,降低過度聚集帶來的過高成本阻礙創新與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目前看,京津冀正在加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提上了日程,上海也開始向浙江嘉興等地產業轉移等等,都將有助於推動經濟轉型,落實創新敺動戰略,而核心城市在經歷資源分流以及建立樓市長效機制之後,過高的房價無疑會逐步回掃合理。